top of page

兒盟瞭望11-乘風少年學園外展服務專訪 (兒童少年權益網)

原文出自兒童少年權益網

2019.02.19 撰稿/苗元紅


我又跟我爸吵架了,我想衝出門,鑰匙被我爸搶走,太久沒去學校也沒有朋友家可以去,所以已經睡在撞球館兩個禮拜了……


乘風少年學園(以下稱乘風)在少年外展工作過程中,發現不時有少年睡在撞球館、路邊、便利商店、洗衣店等,社工主動靠近且進一步關心發現,不乏是與家人吵架,被家人趕出來、跟家人賭氣不想回家、被家人施暴的處境。若再加上受到學校與同儕排擠,人際資源不足時即無處可去,他們就會淪落到露宿街頭。


街頭少年從哪來?

對少年來說,約莫在12歲、轉變成小大人之前,多數都是成人主動伸手扶持,如同一層層安全網接應著。升上國中開始被賦予責任,漸漸被推入社會,扶持呵護的手就此消失,若適應困難的少年離開待不下去的家庭,到了社區又經常被驅趕、異樣眼光看待,而學校、社政也總以「少年不來學校、行蹤不定、找不到少年」的回應來結束對話,如同踩到安全網的破洞,一層層地掉落、無人接應。少年被迫自己找路、自己找窩、自己找回認同與歸屬。


乘風的小迦社工輕易地舉出教育、社福、法院、社政、警政等網絡漏接少年的例子。以學校為例,每個學校都會有適應困難的學生,因此須提出相關輔導方案,如多元成長班,因應個別需求作課程調整與設計。然而,少年進入多元班的第一個關卡為「導師同意」,多數導師會藉此要求適應困難的學生,表現良好才被允許抽出原有課堂時間至多元班。如此矛盾的邏輯時時刻刻都在學校出現,造成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窘境。


而相對擁有較多彈性的民間社福團體,在經濟扶助的制度設計上,也將適應環境困難的少年排除在外,例如少年國中畢業後未升學則視為就業人口,不再提供生活扶助。此機制似乎暗示著家長看待少年只有升學或就業兩個選擇,被學校排擠在外的少年,又會被催促盡快進入職場。然而依小迦經驗,少年就業與否須視家庭功能來決定,若功能良好,則可順利就業;若家庭功能不彰,少年需依靠自己生存,可能繭居在家(網路成癮),或者陪酒、進入幫派、接觸毒品。


民宅:少年新興聚集地

網路無邊無際的特性,讓少年聚集之處也隨之廣大難尋,網路世界的誘惑與便利,吸引少年透過虛擬網路來認識真實世界。根據《少年不良行為及虞犯預防辦法》第3條規定,少年深夜遊蕩者,即稱為少年不良行為。因此少年在凌晨12點後若在住宅以外之處,即有被警察臨檢帶離的風險。這些看似保護少年的法規,也成為少年避開人群、躲到暗處的推力。


乘風外展除在定點的撞球間、網咖、便利商店等據點外,其實社工最希望與少年建立關係後,能被邀請到他們平常聚集的民宅裡,可能是某個宮廟、工廠、住家等。這代表著少年與社工相互信任,就如邀請社工到自己家裡一般,把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


離家少年的棲身需求


小黑16歲,因同住20多歲的哥哥吸食安非他命,會向小黑索討錢財,要不到就毆打小黑。某次小黑向乘風社工求助,即通報該縣市家暴中心,獲知目前無床位可安置少年,家暴社工的處遇方式是將哥哥趕出家中,以讓小黑返家。可是小黑對哥哥會在返家後尋仇感到恐懼而不願回家。乘風啟動計畫媒合住宿,過程中由外展社工與家庭做許多工作,協助少年返家。


「安身立命」是每個人的生存基本需求。在乘風與公私部門、社區鄰里多次衝撞後,深刻感受到少年無處可去的困窘。因此於2017年開展緊急臨時住宿計畫,為住在街頭的少年提供緊急臨時住宿。目的是留出一段時間、空間,讓社工有機會做後續處遇跟涉入,短暫提供吃住、補助交通費、生活費,讓飢寒交迫的少年先緩下來。


緊急臨時住宿計畫介紹:

一、確認少年意願後,依少年所在位置找尋附近的青年旅館、教會等,由社工陪伴住宿。 二、緊急臨時住宿計畫每次申請以3天為1個周期,如社工評估仍有需要可延期2次,故最長為9天。

三、計畫啟動後社工會了解案主無法返家的原因,並處理危機事件。

四、通常6天即可連結自立生活宿舍[1]

五、開辦服務至今1年內已有6名少年啟動此計畫,需求量極高。

六、城鄉資源差距明顯,新北市少年需求明顯較台北市高。


讓少年根留社區,不再飄移


由於少年的聚集在社區經常留下壞印象,使少年會轉移到社區角落、不被大人干擾或異樣眼光的場域,小迦在工作中深刻體悟到,少年必須留在社區、在地生根,才有辦法與人、土地有所連結,進而幫助他們穩定身心、探索未來。此種溫柔的體察,亦可從小迦定義外展工作的目標可看出:「讓社區少年自然地進來、針對性地在街頭尋找少年,進而蒐集少年需求,去到一般大人不會去的世界,進入場域了解與陪伴」。


據此定義,乘風在社區中外展服務對象可分為三級:


就是把服務帶出去

小迦認為外展服務重點是給予少年「陪伴」,並且有陪伴就有能量、有陪伴就有力量、有陪伴就能深化工作。所以不能被動的等待少年,而是要主動發掘需求,並直接把服務帶到少年面前,當外展社工跟少年關係到一個階段後,則需要透過活動來催化與少年關係。隨著少年個人與群體特質差異,會發展出多元服務內容,服務時程也跟著少年們升學、搬家、人際互動、進入司法體系等情境變化,使服務時間長短不定,形成單次、社團、營隊各樣形式。


一、邀請講師一起外展

多數少年遭幫派接觸後,其法治觀念難以撼動,許多迷思隨著義氣成為真理,如未成年犯罪不會留案底故打死不認罪即可。外展社工藉虞犯少年做完筆錄被放回社區的時機,帶著律師一同外展並提供法律諮詢,協助分析如何看待義氣以及自我保護,讓少年得以安心認罪,順利進展至下一個人生階段。

另外,性別教育在多數學校仍屬保守態度,而少年發展階段於自我認同期,與同儕人際交往、歸屬感是主要任務,而外展時接觸到的少年通常已被迫離開學校與家庭,其性別教育資訊缺乏。故外展社工邀請愛滋講師一同外展,帶著假陰莖教導保險套正確使用方式,發現少年對使用保險套一無所知,如用牙齒撕開封套、保險套會過期等。


二、街頭才藝教室

社工發現街頭少年喜歡街舞,因此邀請舞蹈老師到街頭,相互約下固定練舞時間,藉此成立社團。這群少年中,後續幾位就讀了莊敬高職、華岡藝校並持續朝專業發展。雖然街舞社團因少年群聚現象解散,但某程度代表少年需求被滿足、各自發展。


三、屬於少年的畢業旅行

有一群同校少年(共8名)被學校視為頭痛人物,被拒絕參加畢業旅行,因此外展社工為少年辦了三天兩夜的畢業旅行,旅途中陪伴少年們聊天分享所見所聞,並安排社會服務活動,如淨灘。旅行中有無數機會教育的契機。



多顆強心臟撐著的團隊

乘風學園李君儀副執行長:所有創新的服務,都是源於「社工多做的」,從這些多做的事情中,才看見少年「真正的需求」。


乘風的母會為台北市基督教教會聯合會,全體工作人員僅20多名,分布在各中心、各據點、各個深夜時段。以極少人力,在少年外展中保有持續、深化、不斷開創的工作能量,非常不易。李副執行長從這些社工身上看見熱忱不必然來自信仰,而是被少年的價值而感動,更奮力讓組織中每一個社工都成為「樞紐」,讓方案從懷孕、出生、養育的過程,都有社工參與。


李副執行長更看見社工在外展工作經常面臨的倫理兩難,如聽聞少年有吸毒、陪酒行為,是否要通報?台商的父親強制安排少女與嚴重衝突的繼母同住,且不同意少女留宿於社工媒合的住宿,是否有留容少年之嫌?若外展社工認為少年在社區仍有改善空間,但保護官堅持建議感化教育判決時,該如何處理?為此,乘風意識到倫理如同框架,限制了社工與少年的生命碰撞,即發展了屬於組織內的社工倫理規範,讓社工們仍有倫理價值可循。 訪談最後,小迦與君儀沉重又帶有期盼地說:街頭少年的存在,凸顯了整體社會結構問題的縮影,以及各體系所組成的「安全破網」所造成。期盼有一天社會安全網能接住每個少年,看重每個少年的價值,若每個環節為他們撐出空間,就能自在地探索未來。


訪談對象:

李君儀 現職 台北市基督教教會聯合副執行長 新北市汐止區少年福利服務中心 主任

黃聖元 現職 汐止少年福利服務中心 社工

經歷 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北區中心 社工行政助理


[1]為自立需要的少年準備宿舍,因少年能力尚待培力,故提供有社工、生輔員同住的宿舍,可住6至9個月,目標為培力少年未來在外租屋生活。過去以服務結束安置的少年為主,現轉型為增加自主能力足夠的少年亦可入住。台北市為計志文聖道承接、新北市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承接。

[2]依據台北市社會局少年服務中心對象定義如下:

危機少年:對主動求助、中心自行開發(外展)、機關或其他機構轉介之少年(包括低功能家庭、未成年未婚懷孕),進行開案及相關輔導,以持續給予關懷與協助。中輟少年:學校通報因家庭因素而致中輟之少年,協助其適性發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