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自於乘風電子報 第16期
文/吳承學 社工員
我叫承學,23歲,孩子們都叫我仔仔,這是我青少年社工的日常,今天是我工作的第17個禮拜三,早上七點基隆還飄著濛濛細雨,我騎著機車照例穿越7個火車站來到汐止某國中,開始一天的校外多元課程。面對這群在學校適應不良的孩子,每次上課總是要撥了數十通的電話、臉書、line,甚至親自到家中找人,無所不用的湊齊人數以進行一天的校外多元課程,每次的突發狀況不止是新的挑戰,內心還承載著許多對於自己期許和社會工作想像的碰撞。
仔仔,為什麼你的規定這麼多?
對於這個多元課程,我是一位老師也是社工,似乎被賦予了維護“規範”的期待和責任,但每當要說出「喂!某某,你不能做這些…」之前,內心都會非常的拉扯,其實我不也曾是一個衝撞且叛逆的少年嗎?從小不斷聽著大人喊著該怎麼做是對的…當時我的不解不就是現在這群孩子的疑惑?到底為了甚麼孩子必須去堅守這些我不完全認同和理解的規範,某個程度來說,現在服務的或許就是當年那個受不了大人的口是心非與社會偽善的我。
